您在这里:皇家体育app下载官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汪士和:建筑业如何适应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5-01-04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常态”作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总量基数非常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形成的增量都非常可观,按2014年经济增长7.5%目标测算,全年的经济增量将达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94年中国全年的经济总量。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客观条件起了很大变化,进行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实属英明之举。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键体现四个“转向”上,即: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整个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按照四个“转向”在调整,作为传统行业的建筑业不可能置身度外,本文试从建筑行业的现状说点建筑业如何适应新常态的不成熟想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为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创造条件。
1、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为建筑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4年9月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抓好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批示,部署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工作。从这次两年行动开展的六项主要工作来看,建筑业已经开始从“量”的扩张在向“质”的提高转变,这六项工作通过全行业的努力,可以基本扭转建筑市场的混乱局面,也可以说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业适应新常态的引领和导向。“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牵住了工程质量治理的牛鼻子。“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是抓住了工程质量治理的重点。“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机制”、“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从建筑行业的现状和实际出发,保证工程质量治理取得实效的手段。从《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释义的文件出台,以及一系列督查工作的开展,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程质量治理的决心。基层从事建筑市场管理同志评价,“释义”更明确、更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2、新资质标准的修订释放出建筑企业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信号。
现行资质标准是2001年制定并实施的,整整用了14年,终于盼到了新资质标准出台。这次新标准及其实施意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取消了主项、增项“一拖五”的规定,也就是企业申请了主项施工资质后只允许再申请相关的5项专业资质作为增项的规定被取消了,今后已取得资质的企业可以增项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施工劳务资质三个序列的各类别资质,数量不受限制。放开了束缚企业的手脚;二是大量压缩了专业承包资质的类别,从60类压缩、合并至36类,大大挤压了建设方以没有相应专业资质为借口而肢解工程的空间;三是去掉虚的,增加实的,以土建总承包一级资质为例,原来要求“企业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不少于300人”实际上许多企业做不到,都是在网上花钱聘用人员根本不到岗,企业除了给2—5万不等的“挂证”费外,还得为其交养老保险,对企业而言是不小的负担,既然明知道很多技经人员到不了岗是虚的,干脆不要定这么高标准,新标准改为“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30人”,“加上实的”是新标准首次对操作层面的工人提出要求,一级房建总承包企业得有150名持有中级岗位证书的技术工人,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遗憾的是发布的新标准把税收指标从初稿中取消了,实际上这是不能省略的,税收指标不仅能反映企业的规模,也能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地方经济所作的贡献,对于行业主管部门则可以从税收指标倒推出企业完成的产值,并验证税票最真实、不容易造假。
3、做实建筑农民工业余学校,真正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六项主要工作之一是“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工作。一是把现有的只用来应付检查用的农民工业余学校做实。多少年来企业在项目上自办农民工业余学校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经费和民工流动性大,很多学校办不下去,只能流于形式成了摆设。要提高企业培训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多做工作,途径之一就是把现有的农民工业余学校做实,不仅学习法律知识、安全知识,还得对水平低的民工兄弟提高其动手的能力。二是从国家渠道争取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国家为了提高全民就业水平,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专门设有名为“阳光工程”的专项资金,现在有关部门对家政、缝钮、厨师、编织等等专业进行的培训,有一个算一个,每一个培训人员都能得到国家几百元的培训补贴,建筑业面广量大的从业人员培训也应该能争取到“阳光工程”的支持,光靠自培是不够的。据媒体曝光,某县有关部门监管不力,造成虚假培训,骗取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资金高达1200万元,16人涉案。应该得到培训资金的建筑行业却分文没得到。
二、建筑业企业要在新常态大背景下倒逼自身改革。
1、建筑业“营改增”的正式实施,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工作。
据悉2015年初即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已推迟三年执行的建筑业“营改增”工作,并且增值税率仍维持2012年初有关文件规定的11%税率不变。这就要求企业一是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特别是行业上有些企业比较多采用的“一脚踢”承包可以休矣,因为不仅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也与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精神相背,特别是实行“营改增”后,分包方拿不出相应的增值税发票,总包方全部要为其“买单”(纳税)。二是企业在今后招投标、选择分包商、材料商时,都要考察对方能否提供正规的增值税发票,并且要在分包合同,材料采购合同中明确约定由对方承担等额、合法、有效的增值税发票,避免因票据失误造成进项税不能充分抵扣,那就得多交“冤枉”税了。
2、企业股权重新设置已经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
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比较早,改得早的已20年,改的迟的至今也有8-9年。为什么会提出股权重新设置的问题?这是因为当初按照《公司法》51%,49%的比例没有矛盾,那时企业产值规模一年只完成几个亿,多的也只是十几个亿,形成的利润有限,能拿出来分红部分就更少,法人代表控大股能分配到个人名下的,大多数人能接受。现在不同了,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做大做强了,有的一年完成几十亿,有的上百亿甚至几百亿,如果股权设置比例一直不变那就会引发矛盾。某公司据说去年的应分配利润达8000万,按照51:49分配,法人代表一人要得4000万以上,其他众多股东分不到4000万,由于怕出问题就挂在账上没有分配。有的企业已在实践中发现这一影响企业发展的隐患,所以逐年通过奖股,配权等形式,“摊薄了”法人代表所持的份额,充分调动了大多数骨干的积极性。有的还把股权进退出机制制度化,写入企业的章程。
在这个问题上要形成共识不容易,变成行动则更难,因为触动或损伤最大的是控股最多的董事长本人。所以有的企业也有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的模式,但据了解效果不如把股权重新设置的企业,说白了,职业经理人哪怕年薪50万或100万元,身份也是个打工的,顶多算是高级打工仔,与持有一定股份为公司干也就是为自己干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想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要想真正把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就必须有勇气革自己的命,把股权重新进行设置,让年轻人看到希望,企业才有发展的源动力。
3、项目模拟股份制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现代企业制度也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中国施工企业协会2014年在北京召开过一个经验交流会,请南通二建九分公司在会上做介绍。九分公司花六、七年时间摸索、总结和不断完善起来的项目模拟股份制,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他们把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股份制模式移植到子公司对项目部上,让基层根本没机会在公司总部里占有股份的管理人员,在项目部当起了股东,虽然像质量员、材料员、预算员占股不大,只有3—6股,但是干得好不仅拿基本分配一块,在项目上也可以享受按股份分红了。据了解,实行了项目模拟股份制后,普通职工的年收入也做到了倍增,有的达到增两倍,一个能激发职工潜力的制度创新力量就是这样的神奇。他们形象的比喻过去是“火车跑得快,全凭项目经理车头带”,现在是“火车跑得快,全靠项目部和谐号动车组来带”。项目模拟股份制把项目部变成了“和谐号动车组”,在这台“列车上”,员工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动力源。所以才会精细到抹灰时先用报纸沿墙铺一圈,掉下来的落地灰都要及时回收用上,强化用水用电管理,做到施工用水全部回收再利用,比同体量项目水电费节约40%,项目管理费用得到有效的控制,杜绝过去多占集团公司资金、材料采购失控现象,把降本增效变成了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什么绿色施工、文明工地,在精细化管理中迎刃而解。
4、面对农村富裕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筑产业现代化。
“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这既是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的六大任务之一,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的必由之路。建筑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但同时又是苦、脏、累、险的行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产业转移的加快,农村的富裕劳动力越来越少,加上人们就业观点的改变,建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工地上举目望去都是四、五十岁人的身影,二、三十岁的一线工人几乎没有。由于招工不容易,工价自然水涨船高,所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这就是建筑业在新常态下的新特征,也是发展中回避不掉的矛盾。如何应对?出路在于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国际上排前10名的知名建筑承包商,一个企业年完成起营业额相当于我国入围225强几十家企业营业额之和,这些大企业无一不是实现了建筑产业化的。我国尚在起步阶段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生产模式,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了,从长远看,要解决建筑一线工人老龄化,要真正使建筑业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一个产业,把建筑农民工转变成产业工人,就必须大力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笔者曾向在建筑产业园工作的工人做过调查,他们的月收入并不高,平均月收入3000元,只是施工现场工人一半甚至还不到,但交谈中,发现工人对现状很满足。他们认为自己和其他行业的工人没什么两样,住着窗明几净的职工宿舍,职工食堂,浴室齐全,干活在车间不用风吹日晒,劳动强度比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工人还要小很多,穿着整齐干净的工作服走出去也有尊严。关键是实行建筑产业现代化后,不仅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还可以减少大批一线操作工人,劳动力成本就可以降下来了。
2015年起,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如何适应新常态,是见仁见智的大课题,但是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笔者认为只要牢牢抓住深化改革的机遇,建筑业就能取得迅速发展,真正发挥在经济建设中支柱产业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会长。该文系作者在2014年第十二届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稿)